3月15日下午,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沉浸式主体思政课《走进国旗背后的故事》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二楼初心讲堂举行,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更直观、更生动、更接地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通过探索“国旗背后的故事”的学习,同学们重温历史,接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洗礼。
“曾联松投入到忘我的工作状态中:他在图案上认真标注——使五颗金星结合的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同,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就像一片海棠的叶子,恰恰似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明朗而有气势。”中共四大纪念馆党史教育青年志愿服务队讲师倪吉琳为学生们讲述来自国旗背后的故事。
同学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认真聆听,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曾联松只是一名长期做经济工作的普通人,他为何会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他又是如何设计出的国旗图案呢?为什么他会成为国旗的设计者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为,只有美术爱好基础的曾联松之所以能设计出如此伟大的国旗,是因为他出于对新中国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因人民而生、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满腔热爱。
“党依靠人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败了强大的内外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梁艺馨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主题,带领同学们走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感悟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她充满热情的讲述深深地打动着在座的师生。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用心探索、建设学生易于接受、普遍欢迎的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东海学院马院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一是成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开拓“学思践悟”新模式,坚持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先学、先讲、先行”,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形式,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二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先后与上海福寿园共建生命教育基地、中共四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开展深度合作,尤其是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同学走进红色场馆,在学中做,在做中悟,通过身体力行来彰显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当前,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提升课堂沉浸度和吸引力,增强师生参与度与获得感。此次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开展“沉浸式”思政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创新方式让历史事件“活”起来,让学生和老师“动”起来,带领学生通过了解国旗背后的故事,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课堂上,授课者遵循“有共情才能共鸣”的原则,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拉近红色历史、政策理论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领培养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课程结束后,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学院院长龙燕一行和中共四大纪念馆负责人一起座谈,对本次沉浸式教学作总结,并就大思政课共建进行研讨。(通讯员 刘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