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中发现自我 在创新中获得幸福——东海学院开展24级新生“开学第一课”

编辑:刘会娟发布时间:2024-09-30浏览次数:91

如何认识自己”“怎样理解知识就是力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围绕着这一系列深刻的话题,930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上海东海新型技师学院副院长徐小平为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全体新生上了“开学第一课”。在课堂上,徐小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解,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不断学习、积极实践,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来提升自己,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幸福。

徐小平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原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高级经理、特级技能师,现担任上海市技师协会会长。在43年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37项国家和国际专利。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技术和论文奖项。也是“中华技能大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13项国家级荣誉的获得者。

课上,徐小平从“在劳动中发现自己”“在自学中提升自己”“在创新中挑战自己”三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的机修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不平凡历程。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要回答“我是谁”,“靠想是想不出来的,靠投机取巧也是发现不了的,”只有投身于劳动实践之中,执着于当下所专注的事情,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从而发现与众不同的自己。他强调,在成长过程中,“自学”也是人生修炼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自己主动的学习,并进一步指出拥有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可贵。

徐小平认为,创新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寻找新的出路,谋求新的突破。这样才能实现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从而获得幸福感。他还以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创新不是应用知识的能力,而是心灵想象的能力,从而强调在实践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徐小平表示,个体通过投身劳动实践,围绕任务展开自主学习,在面对困难勇于自我挑战,从而依靠心灵的力量展开充分的想象,然后展开理性证明,一旦证明成立,新的知识或技术就会从“我”诞生,一个真正的“我”就此呈现。这就是回答“我是谁”的最佳答案。也是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同样也是我们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

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不仅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激发了他们对大学生活、劳动实践、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和感悟,激励他们以劳模为榜样,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学习知识,刻苦提升本领,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青春力量,展现青年风采。

艺术设计学院服装2401班孙汶表示,劳动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人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辛勤耕作的农民,还是在城市中忙碌的工人,亦或是办公室里埋头苦干的白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劳动精神的光辉。劳动不仅塑造了物质财富,更培养了人的责任感、坚韧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劳动,我们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更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育学院学前2401班蒋誌群说,徐小平老师通过讲述自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向我们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只注重于知识的积累,而懈怠于知识的运用。这堂课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和学历的优异,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堂课也激励我脚踏实地学习,珍惜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讯员  刘会娟)